最近幾個月被那個遠在天際之遠的海嘯,掃得手邊一堆帳目數字短時間都很難變現,
才驚覺得現金流的可怕,看得到的帳目礙於貶值、不甘心認賠之故,徒然變成了看得到吃不到的幻夢。
審視這個現實,相信很多人在面臨這樣的窘況,必定對現金開始有不一樣的見解了。
===================================================================================
原文出處
http://mag.udn.com/mag/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165829
李雪雯 2008/12/11
「虧損的企業不見得一定會倒,幸運的話,也許還可以撐個幾年而沒事;但沒有現金的企業,就算報表上有再多的利潤,也會立刻完蛋」!
筆者多位朋友,在這一波不景氣中受到影響。其中一位在科技業上班的朋友,因為擔心未來的工作不保,因此跟在家帶小孩的老婆討論,準備採分工的方式開間小吃店。
這位朋友的如意算盤是:一旦生意穩定之後,或許就能轉副業為正業。不過,他在收集完資料之後發現:初期光是房租押金加上各項生財工具的費用,大概就要花上百來萬的銀子。
只不過夫妻倆算了一下之後才發現,手中的資產只有每月固定要償還本金
及利息的房子,以及價格只剩原來十分之一的股票,手中不要說有開小店的資本,連一旦失業後的生活預備金都沒有。
這讓筆者想起一位朋友的老闆,在台灣及大陸開設了財務顧問公司。他除了提供客戶財會方面的諮詢服務外,也常幫客戶併購其他公司。朋友的老闆雖然沒有會計師的執照,但卻網羅了不少具有台灣或大陸會計師執照的員工為他工作。
但儘管如此,朋友的老闆有一個公開的秘密—他從不相信財務報表。通常他在判斷一家公司能不能買時,會先把營業額砍一半,再本成本及費用增加一倍。如果算出來的數字還是賺錢,他才認為可以放心地買。
朋友這位年紀輕輕老闆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虧損的企業不見得一定會倒,幸運的話,也許還可以撐個幾年而沒事;但沒有現金的企業,就算報表上有再多的利潤,也會立刻完蛋」!
在全球經歷了這一波號稱「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及不景氣之後,許多企業及投資大眾都深受其害。當然,企業經營並不是這個專欄所善長或是準備著墨之處, 但是在個人投資理財上,「現金流」的概念再次受到重視,或許可以為廣大民眾在未來的投資理財規劃上,產生一些正面而積極的助益。
首先,變現能力的高低,也反應出投資理財的健康或是成功與否。過去在經濟景氣的時候,企業或個人大幅投資,不但把所有的資金用做投資,還透過各種金融槓桿操作手法,讓信用做極大化的擴充。
從次級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接連出事,世人才終於明白:就像「每餐吃八分飽比較健康」的原理一樣,投資理財上也是應該要有比較健康一點的「槓桿擴充比例」。
事實上,資產流動性及現金流量的觀念,不但是一般人在選擇投資標的企業的重點,也是對個人及家庭財務極有幫助的「財務健診」資訊,更將是未來這段苦日子中,個人或企業捱過不景氣寒冬的重要關鍵。
其次,同樣是流動資產,也有不同的變現能力。在會計報表的「資產」項目中,是以流動性高低做排列,流動性最高的排序在前,依序是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在「流動資產」部分,首先是現金,其次則是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款項、存貨及其他流動資產…等。
懂投資的好手,對這部分資產變現能力的解讀功力優異。但事實上,就算是一般民眾在面對個人及家庭財務時,也可以延用相同的概念,做好資產流動性高低的分類工作。唯有如此,才有助於個人及家庭資產的正確配置。
再者,維持短、中、長期資產的恰當配置比率,並且定期檢視自己及家人的現金流量及資產流動性。當然,不同的經濟環境,以及財務狀況的個人及家庭,其最適當的資產配置狀況當不會完全相同,總是要隨市場情況,隨時隨地做調整。
最後,「變現能力」≠「現金為王」。「現金為王」的概念,不應該只是狹隘地「手中抱滿現金」而已,反倒應該是提升個人的「資產變現能力」。撇開現金不易儲藏、容易被偷被搶,以及無法生息的缺點外,就算是將錢都放在銀行定存,也是有「提前解約將損失利息」,以及「資產運用效率不彰」的問題。
所以,投資理財大眾在盤點自己的「變現能力」時,恐怕不應該只是狹義的「將資產轉換成現金」的能力,還應該包括了潛在的「調集資金能力」,或是「擁有較高的賺取現金能力」。如此,就算帳面上可見資產數字不高,應該也可以計入「有錢人」之列了。
2008年12月28日 星期日
「現金流量」的投資理財新顯學
2008年12月21日 星期日
現金不是王
這篇的title,在這個人人自危的氛圍裡顯得很突兀,也顯得很不尋常,
怕改天找不到,還是blog起來花些心思好好來讀一下。
=====================================================================
現金不是王 |
‧《先探投資週刊》1496期 |
【文/陳弘】 留意:一、高現金股息、高殖利率股,二、有錢有機會的多金龍頭股,三、不景氣時,基本開支不受影響的民生消費股,四、不受景氣影響的醫療保健股,五、受惠利率調降的銀行股。 美國FED利率調降到○~○.二五%,正式宣示零利率時代來臨,許多人擔心,日本九○年代零利率,流動性陷阱之失落的十年,將在美國重演,通貨緊縮再臨,現金不只是王,可能是你的命根子 現金幾乎不生財且注定會貶值 政府為緩解危機而採行的政策勢必引發通膨,現金反而是幾乎不生財且注定會貶值的可怕長期資產。現在我們正面臨資本主義是否破滅?現金是否出現泡沫化的十字路口,勝負就在於信心何時能恢復,而美國的房地產能否止跌,將是信心轉折的重要關鍵。 巴菲特今年十月十六日投書紐約時報,提醒投資人長期持有現金的風險,並且宣示加碼美股,全球股市自此出現短線反彈,該文有幾個角度值得深思:一、巴菲特是 賺到四百億美元之後,才改用這種價值型投資方法?或者是由白手用此方法才賺到四百億美元的身家?二、巴菲特不像短線客、或是單純的反市場操作者,而是精於 計算企業合理價值,太貴時有耐心等、太便宜時有信心買的投資者。三、其提到股市會領先景氣反彈,實證案例相當多,雖然目前全球依然風聲鶴唳,但投資人心中 必需有所武裝,倘若未來全球任何股市出現五成以上的莫名漲幅,就可能是股價又領先景氣落底的訊號,四、體質健全公司,未來五年、十年或二十年將締造新的獲 利記錄。 人類歷史 是一部通貨膨脹史 五、在持續去槓桿化新投資思維中,巴菲特奉行不懂的公司不投資,容易再度成為主流。六、持有現金不是王,而巴菲特的買點,是不是就是散戶的買點呢?分批佈局,會比較安全嗎? 七、現在政府為緩解危機而採行的政策勢必引發通膨,進而加速現金帳戶的實際價值下滑,未能適時轉換為增值資產的現金,將是可怕的長期資產,幾乎不生財且注定會貶值。 長線來看,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通貨膨脹史,通貨緊縮時間很短,通膨佔了絕大部分。 現金與公債都出現泡沫化 台灣也有飽經驚嚇的歷史,在台灣退出聯合國、中共軍演等利空時,賣出台北大安區一整棟房地產,現在回來連一層都買不回來,就是最典型被通貨膨脹打敗的例子。 債 券天王葛洛斯指出:「公債已出現一些泡沫特徵,尤其是短天期的國庫券。殖利率降到零的國庫券已經是價值偏高,購買這種公債已經沒有報酬可 言。」這一次金融冰風暴肆虐,投資人已經不敢持有任何資產,現在擁抱現金的心情,跟二○○○年買到達COM股、○八年買到一四七美元原油一樣的令人興奮與 安慰,已經有不少人在質疑,這是不是一個現金的泡沫期? 馬雲說:我愛這一場金融海嘯 阿里巴巴的馬雲說:我愛這一場金融海嘯,此時企業才可以冷靜下來,反思當初的夢想是什麼,反問當年自己為什麼要創業,反省如何為顧客創造價值,馬雲特別強調十年之後,將會有人因這場金融海嘯而富起來。 這一波金融風暴,是資產泡沫與信用泡沫的綜合型,美國房價重挫則是重要引信,倘若美國的房市能止穩,房地產所衍生的各種證券又從廢紙變成有價值,則這一波的金融面衝擊將可正式結束,而無基之彈(沒有基本面的反彈)也就隨時可以展開。 美國房地產若止穩 將是資金行情引爆點 目前美國成屋銷售率(月成長率)已經有打底的跡象,倘若跌破九個月(長期上升趨勢線),將是正式反轉的訊號,也就是房地產存貨加速消化的利多訊號。 只要美國房地產的各項指標能陸續觸底,全球股市展開資金面行情的機會將可大增。 美國絕對不是日本 美 國利率接近零,有幾個面向值得觀察,一、美國公債已不具吸引力,美國將接受資金流出美元資產的考驗,此時倘若美股還能不破底,就是相當高 姿態的宣示了,二、以前是國際熱錢先殺出股市或商品,才會將錢還回日圓,因此常常是股市或商品先重挫,日圓才升值,此次日圓雖升值,但是國際股市並未重 挫,是否意味著全球高風險部位已經大降到低水位? 三、以 前大家借日圓來套利,現在多了美元可以借出來套利,全球金融整個燃料庫大增數倍,四、大家擔心FED已經黔驢技窮,不過美國FED可 以一直印鈔票,以其錢通海、真氣無限灌頂的架勢,美國到最後應該又是被錢淹沒,用另外一個泡沫,把現在的金融風暴又掩蓋掉。五、利率越低,股市合理的本益 比應該越高。 零利率,更需要下功夫 六、美元轉弱,亞洲貨幣全面轉升值,對於內需股尤其是資產股將是相對有利,在現金越來越薄之下,擁有精華區資產值得長線留意。 零利率的環境,下功夫要更深,本期篩選出比持有現金更有利的標的:一、高現金股息、高殖利率股,二、有錢有機會的多金龍頭股,三、不景氣時,基本開支不受影響的民生消費股,四、不受景氣影響的醫療保健股,五、受惠利率調降的銀行股。可供參考。 |
2008年12月7日 星期日
2008年12月3日 星期三
CDS,是什麼小東西
從 2007年七、八月起美國仔還不起次級房貸,
害得全球金融市場跟給哭天喊地,
2008年整個情形更為惡化,
嚴重程度似乎超乎多數人的想像,
連堂堂的聯準會主席、布希政府的財長都抓不準災情,
看來災情遠比十一月的加州森林大火更難應付。
但是,倒了個雷曼,救了AIG和花旗,似乎問題沒有解決,
而且不但沒有解決,更大條的還在後面,那就是 CDS(Credit Default Swap)這個黑洞。
真佩服這些夭壽的華爾街投機客,怎麼會設計這麼的保險機制,
真的沒有那個屁股(保証金)就不要吃那個瀉藥(保險)啊~
最最糟糕的是各國政府也不去限制保証金的下限,
害得現在全球金融狂瀉不止,而且不曉得要瀉到什麼時候咧???
什麼是 CDS 咧?
綠角十一月份寫了二份淺顯易懂的文章,
大槪也是目前看過最最白話的介紹,很值得一讀。
綠角財經筆記: 信用違約交換(Credit Default Swap)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