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出處
彭淮南在想什麼?
面對排隊等著進來的外資,彭淮南連三任的頭兩天過得不輕鬆。央行如果頑強抵抗,除了耗費巨額銀彈,效果恐怕不如預期,更可能揹上扼殺股市資金動能行情的罪名;但若央行放手,出口商馬上會面臨高額匯兌損失,出口報價競爭力也會下降。
過去幾年,央行一直採行「雙率雙低」政策,對於新台幣匯率尤其守得嚴,還因而讓新台幣被譏為「亞洲最弱貨幣」。新台幣該升未升,主要便是央行考量台灣經濟成長仰賴外需,不希望強勢貨幣拖累經濟表現。
從各項數據觀察,長期偏低的雙率,讓國人資金大量外移,去年全年代表投資動向的金融帳流出金額,甚至超越進出口貿易所得的經常帳,國際收支出現近十年首度逆差;弱勢匯率也助長進口物價漲勢,加重通膨壓力,使新台幣實質利率距央行中性水準愈來愈遠。
種種現象顯示,央行貨幣政策到了該調整的時候,但促成央行決定對匯價放手的主因,還是外資和股市。
受到美國次貸風暴影響,外資掀起錢進亞洲的風潮,熱錢來得又急又猛,每天都有數十億美元排隊等著進來,央行如果逆勢死守,徒然浪費銀彈,發揮不了什麼大作用。更何況,市場對新台幣預期心理已成形,央行拉長戰線,每天讓新台幣牛步升值,只會加深市場投機炒作氣氛。央行進場買匯阻升,一方面增加持有弱勢美元的部位,同時也要反向付息從市場收回大量新台幣,以免守匯政策影響先前升息效果,因市場資金過多使得通膨壓力更沈重。蠟燭兩頭燒的結果,央行只是多花成本, 影響年度獲利表現,占不了什麼實質的便宜。
反觀央行放手讓新台幣一次到位,除了可以儘早滿足市場預期心理,新台幣升值也有助平抑進口物價、減緩資金外移和吸引外資來台買股票,對央行可說一石多鳥。加上這波新台幣漲勢是外資行情啟動,央行只要順應市場,不必多花力氣。
【2008/02/28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