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被那個遠在天際之遠的海嘯,掃得手邊一堆帳目數字短時間都很難變現,
才驚覺得現金流的可怕,看得到的帳目礙於貶值、不甘心認賠之故,徒然變成了看得到吃不到的幻夢。
審視這個現實,相信很多人在面臨這樣的窘況,必定對現金開始有不一樣的見解了。
===================================================================================
原文出處
http://mag.udn.com/mag/m_forum/storypage.jsp?f_ART_ID=165829
李雪雯 2008/12/11
「虧損的企業不見得一定會倒,幸運的話,也許還可以撐個幾年而沒事;但沒有現金的企業,就算報表上有再多的利潤,也會立刻完蛋」!
筆者多位朋友,在這一波不景氣中受到影響。其中一位在科技業上班的朋友,因為擔心未來的工作不保,因此跟在家帶小孩的老婆討論,準備採分工的方式開間小吃店。
這位朋友的如意算盤是:一旦生意穩定之後,或許就能轉副業為正業。不過,他在收集完資料之後發現:初期光是房租押金加上各項生財工具的費用,大概就要花上百來萬的銀子。
只不過夫妻倆算了一下之後才發現,手中的資產只有每月固定要償還本金
及利息的房子,以及價格只剩原來十分之一的股票,手中不要說有開小店的資本,連一旦失業後的生活預備金都沒有。
這讓筆者想起一位朋友的老闆,在台灣及大陸開設了財務顧問公司。他除了提供客戶財會方面的諮詢服務外,也常幫客戶併購其他公司。朋友的老闆雖然沒有會計師的執照,但卻網羅了不少具有台灣或大陸會計師執照的員工為他工作。
但儘管如此,朋友的老闆有一個公開的秘密—他從不相信財務報表。通常他在判斷一家公司能不能買時,會先把營業額砍一半,再本成本及費用增加一倍。如果算出來的數字還是賺錢,他才認為可以放心地買。
朋友這位年紀輕輕老闆常將這句話掛在嘴邊:「虧損的企業不見得一定會倒,幸運的話,也許還可以撐個幾年而沒事;但沒有現金的企業,就算報表上有再多的利潤,也會立刻完蛋」!
在全球經歷了這一波號稱「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風暴及不景氣之後,許多企業及投資大眾都深受其害。當然,企業經營並不是這個專欄所善長或是準備著墨之處, 但是在個人投資理財上,「現金流」的概念再次受到重視,或許可以為廣大民眾在未來的投資理財規劃上,產生一些正面而積極的助益。
首先,變現能力的高低,也反應出投資理財的健康或是成功與否。過去在經濟景氣的時候,企業或個人大幅投資,不但把所有的資金用做投資,還透過各種金融槓桿操作手法,讓信用做極大化的擴充。
從次級房貸、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接連出事,世人才終於明白:就像「每餐吃八分飽比較健康」的原理一樣,投資理財上也是應該要有比較健康一點的「槓桿擴充比例」。
事實上,資產流動性及現金流量的觀念,不但是一般人在選擇投資標的企業的重點,也是對個人及家庭財務極有幫助的「財務健診」資訊,更將是未來這段苦日子中,個人或企業捱過不景氣寒冬的重要關鍵。
其次,同樣是流動資產,也有不同的變現能力。在會計報表的「資產」項目中,是以流動性高低做排列,流動性最高的排序在前,依序是流動性較低的資產。在「流動資產」部分,首先是現金,其次則是銀行存款、短期投資、應收票據、應收款項、存貨及其他流動資產…等。
懂投資的好手,對這部分資產變現能力的解讀功力優異。但事實上,就算是一般民眾在面對個人及家庭財務時,也可以延用相同的概念,做好資產流動性高低的分類工作。唯有如此,才有助於個人及家庭資產的正確配置。
再者,維持短、中、長期資產的恰當配置比率,並且定期檢視自己及家人的現金流量及資產流動性。當然,不同的經濟環境,以及財務狀況的個人及家庭,其最適當的資產配置狀況當不會完全相同,總是要隨市場情況,隨時隨地做調整。
最後,「變現能力」≠「現金為王」。「現金為王」的概念,不應該只是狹隘地「手中抱滿現金」而已,反倒應該是提升個人的「資產變現能力」。撇開現金不易儲藏、容易被偷被搶,以及無法生息的缺點外,就算是將錢都放在銀行定存,也是有「提前解約將損失利息」,以及「資產運用效率不彰」的問題。
所以,投資理財大眾在盤點自己的「變現能力」時,恐怕不應該只是狹義的「將資產轉換成現金」的能力,還應該包括了潛在的「調集資金能力」,或是「擁有較高的賺取現金能力」。如此,就算帳面上可見資產數字不高,應該也可以計入「有錢人」之列了。
全球經濟劇烈重整
投資天王索羅斯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指出,全球正面臨60年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和過去金融危機最大的不同點在於當前的危機象徵著「信用擴張時代」的終結,全球將邁向信用緊縮時期。但索羅斯也認為,當前金融危機不太可能導致全球性衰退,而是一次全球經濟的劇烈重整。
索羅斯說,當前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市泡沫引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每四年到十年就會爆發一次金融危機,這種周期性危機是盛極而衰過程 (boom-bust process)的現象。
信用擴張時代結束
當前金融危機是一輪長達60多年「超級繁榮」周期的頂峰。這次危機異於以往處是,象徵信用擴張時代告終。盛衰過程通常圍繞信用問題發展,而且往往牽涉到某 種錯誤觀念。由於忽略了貸款意願和抵押品價值之間的相互拉抬關係,貸款容易取得,會帶來需求,需求推高房地產價值;房價上漲又增加可獲得信貸的數量。當一 般人置產的時候期待能從抵押貸款再融資中獲利,泡沫便產生。
索羅斯指出,過去每當信用擴張出狀況時,金融當局就會介入,採取挹注流動性等刺激經濟成長的措施,這種做法愈加鼓勵信用擴張。過去這套系統很成功,人們開始相信前美國總統雷根所說的「市場魔法」。
干預弄垮金融市場
索羅斯則稱這種觀念為「市場基本教派主義」 (market fundamentalism),基本教義派認為金融市場機制可自我平衡,放任市場參與者追求自身利益可導致最大共同利益。索羅斯指出,這種觀念顯然錯 誤,因為使金融市場免於崩盤的並非市場本身,而是當局的干預。
1980年代金融市場開始全球化,使美國可以吸取其他地區的儲蓄,消費超過生產,美國經常帳赤字上升。金融業者推出越來越複雜的產品和更為慷慨的條件,鼓勵消費者借貸。
全球金融體系一有危機,金融當局就出手干預,讓信用擴張愈演愈烈,而對金融業者的監管則不斷放寬,最後幾乎名存實亡,依賴銀行自身的風險管理,信用評等機構也不負責任的依賴金融業者提供的資訊。
次貸危機燒出問題
當所有可能出錯的地方都出現問題,危機遂由次級抵押貸款蔓延到債務抵押債券、市政及抵押擔保保險公司和再保險公司,並可能危及規模數兆美元的信用違約交換市場。
當金融系統中最重要的銀行間拆借也為之中斷時,形成最後的打擊。各國央行被迫挹注鉅額資金、延展信貸,反使危機進一步加劇,嚴重程度超過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所有危機。
中國印度強勁成長
索羅斯指出,全球金融邁向信用緊縮時期,其他國家不願累積額外的美元儲備,使得金融當局刺激經濟的能力難以施展。他表示,已開發國家經濟衰退可能勢所難 免,但中國、印度和一些產油國仍在強勁成長。因此,當前金融危機不太可能導致全球性衰退,比較可能形成全球經濟的劇烈重整。在這一調整過程中,美國將相對 衰落,而中國和其他開發中國家將崛起。
但危險在於可能出現政治緊張,包括美國實施保護主義,使全球經濟陷入混亂,並將全世界拖入衰退乃至更糟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