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後的第一個上班週,
對金門人而言,最大的新聞莫過於「金門大橋」的興建有了眉目,
2010年2月25日,行政院核定興建連接大金門、小金門的跨海大橋,
也確定這座每逢選舉就會上升的浮橋,有了明確的資金跟時間表,
不再像十幾年前水頭碼頭上樹立的金烈大橋規劃看板,看得到吃不到。
國中時,我有了第一位非金城地區的同學 - 小胖,
為了更好的就學條件,跟他哥哥升上國中就離開小金門,
寄居在跟我家同條巷子的外公家,每個週六下午就是他回小金的時候。
而高中時,金門高中宿舍清一色全都是來自小金門的學生,
因為隔著金烈水道回家的路就遠了,所以大家都過著跟小胖一樣的高中生活。
記得剛唸高中時,曾經有一二年大哥也因職務調動,調掉小金門的分社,
當時船班也不多,很勤勞的往返一週也只能回來二次,
那時才算是第一次感受到大小金門往返的不便,
若是遇到春天的霧季或是夏天的颱風,那真的是有家歸不得啊~
這還只是一般日常生活遇到的,若是遇到需要緊急送醫的情況,
可能因為天候因素而一命嗚呼,這種情形是所有偏遠地區居民每天面臨的,
不是青島會館那群人所直接面對的,更不是擁有大多數選票的都會區同胞所面臨的,
而青島會館那群族類,他們的思維常多是出自黨派立場利益及選票考量,
去支持或反對改善偏遠落勢族群的生活環境。
金門,就剛好位置之故成了兩岸隔海分治下的前線,
國府在大陸敗退,1949年遷台時 大批部隊轉進至台澎金馬,
1949年6月國軍才開始在金門構築工事,
1949年10月就在三批解放軍的渡海強攻下發生了金門保衛戰(即古寧頭戰役),
雙方以近萬人的死亡結束這場血戰,
算是自1947年東北易手以來,替國軍扳回一些臉面,
也穩助了國共隔海分治的局面,而金門就在局勢變遷中莫名奇妙的被推到了前線,
也硬生生的將原來就是同屬一個生活圈的金門跟廈門切斷,
由原來的生活、通商往來,改為砲口相望、砲彈交換,有多少人至此有家歸不得,
龍應台大作大江水海 第71篇<二十海浬四十年>的主角呂愛治,就是這群人的其中之一。
此後四十年,金門就跟戰爭脫離不了關係,
1954年9月3日,解放軍把韓戰結束退下來的裝備移到金門對岸試一下火候,
以大規模的砲彈襲擊金門,直至9月22 日結束落彈七萬多發,此為兩岸砲戰時代的開端是為
「九三砲戰」。
1958年8月23日,在毛澤東支援「中東人民反侵略」政治動作及牽治美軍的政治因素下,
發動大規模砲擊是為金門砲戰(即八二三砲戰),一直打到十月初才結束。
之後則是老共持續二十年的「單打雙不行」,硬是牢牢將戰爭的夢懨繫在這個島上。
而地方民生建設在軍事管制的前提下完全停滯,一切建設都以軍事用途為考量,
2010年2月27日 星期六
橋來了
直到1992年金門實施解嚴還政於民後,關於建橋到小金門的構想開始在金門浮現,
從此這個構想就一直在夢想與實現中拔河,
如此重大的基礎建設必定需要中央政府的關愛與支助,
但是經歷了李登輝、陳水扁長達十六年的執政,對這問題都只是虛應式的評估,
直到馬英九時代才積極在關注這個建設,如今以57億預算為這個建設拍板定案,
三分之二由中央政府負擔,三分之一由縣政府負擔,
在野黨則基於預算排擠、親中、效益不佳等理由反對,
而不看看近十多年來金門縣最大的財務來源金門酒廠,每年都得上繳國庫近五十億,
這麼多年上繳給中央政府的數字相較於這個建設的預算是小巫見大巫。
而對於在野黨立委以預算、經濟效益的反對理由,真讓人有「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之感,
試想民進黨執政八年,
政府舉債由1999年的一兆三千億加碼到2008年的四兆
扁政府執意執行的二次金改,國庫損失三千億
八年間穩定股市的國安基金損失五六百億,
2008年執意要油價凍漲,國庫損失2200億,
今天只以金門常住人口只有六萬八千人為理由,
反對這個成本五十七億的建設,
這對小金門人而言,是政府失信十多年的基礎建設,
請問偉大的民進黨,八年執政舉了那麼多債,錢到哪裡去了?
錯誤政策的損失,
可以蓋幾座跨海大橋呢?
可以編幾倍的八八水災重建預算?
可以編多少中小學免費營養午餐的預算呢?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